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,人們對居住質量有了新的追求,從“居者有其屋”的普通住宅轉向了“居者優其屋”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綠色住宅,這種轉變要求我們對居住環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,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,為社會提供高質量、高效率、高情感的人性居住空間。
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,人們對居住質量有了新的追求,從“居者有其屋”的普通住宅轉向了“居者優其屋”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綠色住宅,這種轉變要求我們對居住環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深刻的理解,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,為社會提供高質量、高效率、高情感的人性居住空間。
人性化的設計理念——以人為核心,注重提升人的價值,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設計需求,為人們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物質環境及精神環境。
尊重自然的原則——人性化的設計最基本的要求是生態結構健全,適宜于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。居住區景觀步道設計應首先著眼于滿足生態平衡的要求,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,使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,為營造良好的住宅區生態環境服務。
因地制宜的原則——合理的步道設計,應結合小區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,除了需要考慮其交通功能和最大化滿足居民游覽性,更要結合其地理位置、建筑風格、周邊環境統籌考慮,同時還要結合地方特征和當地的自然特色,將原有的景觀要素加以利用,從中提煉出代表性的設計元素。
主次分明、疏密有致的原則——按照小區出入口位置、主干道流向與住宅、小區會所等建筑關系等方面來考慮主要步道的分布;充分了解居住者感受和使用要求,根據人性尺度分布各級道路層次,結合不同視覺景觀效果營造出疏密有致、宜人的景觀步道尺度。同時需要考慮道路的趣味性,曲折迂回的原則等等。
2.居住區人性化步道設計要素2.1空間布局
2.1.1與建筑的關系
與建筑的關系主要從功能性和景觀美觀性考慮,從功能性來講,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明確指出“面向建筑物的道路最小距離為無出入口2m、有出入口2 . 5 m;山墻面1 . 5 m”這不僅僅是考慮到居民生活的隱私性和安全性,同時也是為日后的綠化預留了空間,保證北面植物能擋冬季寒風,南邊植物能疏導夏季微風。另外步道旁的設施也應盡量遠離建筑面。
2.1.2與各類構筑物的關系
室外步道中,若僅用建筑、地形、植物以及各種鋪裝等要素,并不能滿足人們對居住區步道的功能與景觀的需要。各類景觀構筑物在細節之處完成對步道空間、功能上的補充,如水體景觀、臺階與坡道、墻體與柵欄、休息座椅、道路照明、交通指示與隔離設置、市政公共設施等。
2.1.3與夜間照明的關系
步行路的照明能滿足一部分居民夜間游玩、散步等休閑活動。一般來說,庭院燈具安裝高度宜大于3m,草坪燈高度宜0.3~0.5m,不宜把沒有遮擋的裸燈設置在視平線上;居住區附近的高桿照明或常規照明,其光線投射角度應認真進行控制;燈桿位置和光源、燈具的選擇要恰當,以免過強光線射入居室,干擾居民的作息。在滿足照度的前提下提高小區的美觀度。
2.2居住區步道的技術指標
2.2.1步道寬度
寬度太窄,可能會掉到綠化或車行道中去,而太寬又浪費居住區空間。居住區步道一般來說可分為3 個等級:2~3 m、1 . 2~1 . 5 m、0 . 7 m 。2~3 m 是基本上自行車與人行通道,并要求滿足輪椅、救護和搬運家具等通行需要,各種車輛能到達每個單元的門前,但必須由原路回去,有利安全和避免外界穿行。1.2~1.5m只適合步行尺度,但可滿足雙向人群的需求。0.7m適合于羊腸小道或是汀步,一個人休閑漫步。也不是所有小區都有必要包含3個等級,應依據住區的規模和建筑形態的不同情況合理運用。
2.2.2步道的長度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app-bux.com/sj/7992.html
請遵守互聯網相關規定,不要發布廣告和違法內容
上一篇: 解讀海綿城市
下一篇: 城市景觀中的公共標識與導視設計